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零点看书网 > 现代都市 > 畅销巨作我在系统开直播:祖宗听我讲

畅销巨作我在系统开直播:祖宗听我讲

红薯七十二变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《我在系统开直播:祖宗听我讲》这本书大家都在找,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,小说的主人公是裴姝王佳,讲述了​张骞:西域这一块的路线和国家标注得如此清晰,我再仔细对照一下大汉的舆图,下次出使西域肯定能更顺利了。东晋,法显:最近正打算前往天竺取经、朝拜佛迹,这可真是帮了我大忙,得好好参考参考。元朝,朱思本:我实地考察了那么久,走访了那么多地方,就想绘制一份这样清晰的舆地图。最近为了弄清黄河河源及其流向,我寻遍资料,这上面标记的发源地是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,我再对比一下......

主角:裴姝王佳   更新:2024-06-03 18:21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裴姝王佳的现代都市小说《畅销巨作我在系统开直播:祖宗听我讲》,由网络作家“红薯七十二变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我在系统开直播:祖宗听我讲》这本书大家都在找,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,小说的主人公是裴姝王佳,讲述了​张骞:西域这一块的路线和国家标注得如此清晰,我再仔细对照一下大汉的舆图,下次出使西域肯定能更顺利了。东晋,法显:最近正打算前往天竺取经、朝拜佛迹,这可真是帮了我大忙,得好好参考参考。元朝,朱思本:我实地考察了那么久,走访了那么多地方,就想绘制一份这样清晰的舆地图。最近为了弄清黄河河源及其流向,我寻遍资料,这上面标记的发源地是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,我再对比一下......

《畅销巨作我在系统开直播:祖宗听我讲》精彩片段


西汉,张骞:西域这一块的路线和国家标注得如此清晰,我再仔细对照一下大汉的舆图,下次出使西域肯定能更顺利了。

东晋,法显:最近正打算前往天竺取经、朝拜佛迹,这可真是帮了我大忙,得好好参考参考。

元朝,朱思本:我实地考察了那么久,走访了那么多地方,就想绘制一份这样清晰的舆地图。最近为了弄清黄河河源及其流向,我寻遍资料,这上面标记的发源地是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,我再对比一下。

明朝,郑和:这舆地图对我再下西洋绝对有大帮助,上次这个地方没去到,这次得去看看。

众人惊叹后世制作舆地图的手段高明,虽然后世的地理信息和他们所在时期还有差异,但并不妨碍他们内心的欢喜。

有了详细的舆地图,对于国家的边防、治理、城市建设、制定水利措施等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。

古代绘制一份舆地图的难度多大啊!耗费的心血实在太大了,后世的舆地图不光清晰,还精确到了县。

他们不知道后世是如何做到的,而且随便一个普通人都能取得舆地图,要知道舆地图在古代可是机密般的存在。

无论如何,这可是一件大宝贝。

裴姝不知道一份地图会让他们这样激动,如果再给他们一份可以无限放大,放大到能看清村镇的那种地图还不知道得惊讶到什么程度呢。

下午两点二十,直播屏又开始亮了起来。

很巧,第一节课正好是地理课。

地理老师名叫郭茜颖。

“同学们,大家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地理知识了,现在我们先简单地来回顾一下。”

说着,她打开了一个视频。

看到这节课是地理课,之前还沉浸在地图中的人一下子提起精神。

这不巧了吗?其实他们还有好多疑问呢?

视频开始是一片被分成很多方块的农田,里面种着水稻,附近还有一些房子。

北魏,贾思勰:这水稻长势如此喜人,看起来产量就会很高的样子。不知是何品种,怎么种出来的?

马上,大家发现农田和房屋变得越来越小,那种感觉就像他们在往上走。

古人还在思考这是怎么做到的,这个高度应该比最高的楼、最高的树都要高出很多很多了。

高度还在上升,之前的农田已经变得非常小了,视线里能看到的地方逐渐变大,更多的田地和村落进入了他们的视线。

很快,地面上的东西已经变成了小黑点。

视线越来越高,已经能看到地上的山川,甚至半空中漂浮的云雾。

西汉,刘彻:咦,这是到了天上吗?原来在天上俯瞰大地的感觉是这样啊。

后面视频的播放速度加快了,很快地,古人们就看到了视线里的画面变成了一颗圆球,表面的图案分布没有什么规律。

这颗圆球的表面是一些蓝色、白色、黄色等色彩的不规则图案。

球的后面是一片黑色,黑色上面星星点点排布着许多星辰一样的东西。

东汉,张衡:原来远看我们生活的大地是这个样子啊,很漂亮。

很多对天文有过研究的人都发出了张衡一样的感慨,他们期待看到后面出来的东西,那是他们致力于研究的东西,居然可以以这样的方式看到,很幸运。


“1665年,罗伯特·胡克用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的木栓组织,发现这些组织是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的,然后他不仅把这些小室画下来了,还给它命名为—细胞。”

清朝,康熙:1665年左右?那就是我在位这个时期了。这门学科到底重不重要啊?我要不要派人去把研究出这些学说的人弄来我大清?

何老师把一张细胞的图片放大,有人发现远看这些东西虽然密密麻麻的,但是变大后看确实像一个个小室,有点类似蜂巢。

“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、红细胞、精子等。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地观察到了动植物的细微细胞,如细胞壁和细胞质。”

说完这话,何老师又放了几张细菌、红细胞、精子的图片,放大版的。

看到这些图片,好多朝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眼睛看坏了。

古人一:这细菌看着好恶心啊!长长的那些触角是什么东西?咦,起鸡皮疙瘩了!

古人二:这个扁扁的、红红的东西看着也挺吓人的,这就是红细胞吗?这干啥用的?

古人三:这精子又是啥玩意儿?是蝌蚪吗?咋是这个颜色的?后人为什么要研究它啊?

普通人看着这些图片只觉得不适,但一些人就很感兴趣了。

他们在想,原来这个显微镜下的世界是这个样子的,这些细菌就是后世说的微观世界里面的物质了,可惜不能亲眼看一下。

不知道这个显微镜是怎么做出来的?

何老师:“这些人为认识细胞积累了材料,不过此后170多年,都没人对这些资料做归纳概括。”

明朝,李时珍:归纳概括,是说像我整理本草一样整理他们的习性特征吗?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。

“后面就到了第三个阶段:形成理论。”

战国时期,庄子:理论,理解与论述,这个说法好,任何无序的想法只有集中在一起,才有可能从中发现蕴含的规律。

“植物学家施莱登通过对花粉、胚珠、柱头组织的观察,发现这些组织是由细胞构成的,而且细胞里面都有细胞核。”

东晋时期的郭璞仔细看了看手上的,昨天刚从周边山上挖回来的杜鹃花,想着这里面的胚珠指的是哪一个部分。

难道是花心吗?

“施莱登进行理论概括,提出了植物细胞学说,他认为,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,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,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。”

“施莱登的朋友施旺在得知这一成果过后受到启发,决定要证明植物和动物之间有本质的联系,他认为动物也是由细胞构成的,为此还发表了研究报告。”

唐朝,孙思邈:按照这个说法,人也是由这个细胞组成的了。所以后世把人归结为动物?我猜测一下,应该是作为兽类吧。

何老师:“第四个阶段:修正前进。”

“任何研究的出现不可能一开始的时候就能把所有东西都搞清楚,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的东西。一个理论形成后,需要用很长时间和研究来论证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。”

“施莱登认为,新细胞是从老细胞的细胞核里面长出来的。魏耳肖总结: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,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老细胞。”

战国时期,扁鹊秦越人:如果这样说的话,最先存在的老细胞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这个追本溯源的过程还挺令人着迷的。


这后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居然觉得它可爱,还把它们养起来了,怪哉怪哉!

裴姝看到这种疑问,继续解释:“刚刚那只大熊猫是养在动物园里的,现代的动物园简单来说就是饲养各种珍稀动物的地方。”

“除了在刚刚视频里面看到的大熊猫,其实一些大熊猫在经过一定的野化训练,它能够适应野外环境后,会放归大自然的。”

“虽然它叫大熊猫,但是本质上还是熊,所以是有一定危险性的,大家在野外看到话还是需要注意的。”

西汉,刘彻:确实不算太温顺,我们这里还将它关在上林苑里放养,供我打猎,如果能成功猎杀到貘,表示够勇猛。可是后世这东西居然数量变得稀少了?那我需不需要在这个时期就保护一下?

很多古人还是不太理解,这个东西看起来也不太好看,而且感觉没啥用处啊,养着它做什么呢?看那些人还那么喜欢它。

当然,也有人确实被大熊猫吸引了,

南宋,陆游:这东西有点像他朋友文章里描绘的貘,可是那人说貘可以舐铁消十斤,我一直以为是什么大型凶猛野兽呢!居然长这个样子吗?

此时的陆游看着视频里拿着竹子啃得起劲儿的大熊猫,觉得怎么越看越好看了。

哎呀呀!这个东西好好玩,想摸一摸它。

哎呀呀,如果养这样一只大熊猫的话,我的狸奴们会不会不高兴?

好为难,可是都好想养。

清朝,峨眉山上某寺庙里,僧人寿安:。。。。。。

他此刻正看着庙门口那只黑白圆润,抱着一个小僧给它的一根竹子在啃,和视频里极为相似的动物,一时无话可说。

这东西前几天突然跑到了寿安他们庙里,吓了他们一大跳。

后来他们发现它也不会伤人,只是会时不时跑到他们厨房里找东西吃。

寿安一行人观察了很久也不知道这是什么,不过很像那个名叫角端的神兽。

最后,庙里决定养着它,让它守护峨眉山。

简单来说就是看门。

一个小沙弥给它在寺庙大门边盖了一间屋子,它居然也愿意跑去里面睡觉

原来不是什么瑞兽啊?叫大熊猫。

寿安一时不知道要怎么安排它了,想了想,后世对它那么照顾,他们还是养着好了。

在大家对着大熊猫评论一番之后,何老师对着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。

“看完大熊猫,这里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,你要如何获取和提供证据,说明大熊猫和冷箭竹都是由细胞构成的?”

问题一出来,有个男生快言快语道:“老师,给大熊猫和冷箭竹做切片。”

班级上,大家哄堂大笑。

其实这位同学说得没错,但是由于切片对象变成了国宝,听起来就有点怪怪的。

尤其是这只大熊猫还是网红花花,这感觉更怪了。

他们想,谁舍得给花花做切片啊!

何老师同样肯定了他的回答:“没错,我们可以把大熊猫和冷箭竹的器官或者组织切片,用显微镜观察他们是否都是由细胞构成的。”

“这种方法是通过我们自己实验得出结果,另外,我们其实还可以查阅文献资料,毕竟已经有相关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了。”

从切片入口,何老师引出了下一个内容。

“显微镜的发明使得人类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。借助显微镜,我们可以看到一滴水里那些用肉眼看不到的东西,还能看到动植物体内各种各样的细胞。”


连接之后,古人们看到的直播画面就可以换成她手机上的画面了。

幸好学校不强制他们午睡,裴姝其实也没有午睡的习惯。

算了一下下午上课的时间,还来得及。

等找到合适的位置后,裴姝再次开启了直播。

裴姝关闭直播这十几分钟对古人来说是十分煎熬的,他们一度以为这个直播屏再也不会亮起来了。

等裴姝再次出现在直播屏上的时候,他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。

裴姝简单地开了一个头:“老祖宗们,我刚刚查了一下资料,简单地整理了一下,可能不太全,但估计也差不多够用了。我们午休时间短,如果有什么疑问,你们先记着,等后续有时间了我再给你们查一下更详细的资料。”

她之前在宿舍待了一会儿就是在看手机上能不能查到相关信息,还好查到了,不然可能得跑一趟图书馆,他们学校的图书馆还不一定有有关这方面的书。

“土豆,学名马铃薯,原产于南美洲,在南美有着上万年的栽培驯化历史,起源中心包括秘鲁、玻利维亚、厄瓜多尔南部。”

听到这里,各朝代的人都被这些陌生的名字给整懵了。

秦朝,秦始皇:南美洲?这是哪里?洲,带有水,是要穿过大海的意思吗?

西汉,刘彻:都没听过,这些国家都在哪个方位上?

“推测土豆是在十六世纪传入我国的,也就是明朝,有说是永乐年间郑和第6次下西洋的时候带回来的,也有说是万历年间传入的。”

唐朝,李世民:下西洋,那就需要很强的航海技术了,不知道具体往哪个方位走?

北宋,赵匡胤:我大宋的海航不弱,看来可以派人去试一试。

明朝,朱元璋:咦,我大明已经有这个土豆了吗?不过不在我这个时期。永乐时期,之前的历史课讲到《永乐大典》,那就是朱棣这小子在位的时候,做得还可以。可是如果有这个产量很高的土豆,我大明为什么后面会这么拉跨?

明朝,朱棣:咦?我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吗?为什么没听说?得找三宝好好聊聊。

“不过据一些史料记载,土豆在明朝时期并没有得到大面积种植推广。后来到清朝后期才开始大面积推广的,有人分析清朝时候的人口大爆发可能与这个有关,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,认为清朝的人口爆发和土豆没关系。”

明朝,朱元璋:朱棣你这个小子,刚刚还想夸你呢。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推广种植?

明朝,朱棣:不能吧,如果产量真的高的话,我怎么可能会不下令让农户都种上?

明朝,朱翊钧:这东西应该推广的啊。算了,朝中大小事务都是张首辅在管,我说的话也没人听。

清朝,雍正:这个土豆我好像看到有大臣在奏折里说过,不过我也没下令大面积推广种植,看来得重视一下了。

“反正土豆最先开始传入我们国家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大重视,明末崇祯时期的徐光启倒是研究过,不过最后也没有推广开。”

明朝,朱由检:不行,我得和徐阁老说一下,让他好好研究一下,我们这个时期都已经有土豆了,先天条件就比之前的朝代要好,不能浪费。

“我先给大家看一些土豆的图片和视频。”

裴姝先是给大家看了土豆的原图照片,包括它的茎叶、果实,各种品种的都有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